遇见·广南村
——2024年9月钟国喜拍摄日志
广南村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,是国家首批“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”,2022年,被列入广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村落名录。2023年12月,我们摄制组曾来过广南村勘景踩点,所以此次再到广南村就有了熟悉的感觉。
广南村是被山水田园包裹的村庄,村子外围是一片片梯田,这次到广南村正好遇上稻谷成熟,远远看去,层次分明黄绿相间,我们刚刚进入广南村的地界就看到了不少村民在田间地头收割稻谷,一片繁忙有序的景象,像极了一幅油画。来到广南的标志建筑广南鼓楼,那鼓楼前面也是晒着一堆一堆的稻谷,人们脸上挂着喜悦的笑容,丰收之意尽显脸上。
鼓楼和风雨桥是广南村的标志,也是侗族人民的标志。这次我们在拍摄的重点也是广南鼓楼和兴坡风雨桥。我首先拍摄的是广南鼓楼,鼓楼矗立在广南村的中心位置。用航拍飞到广南鼓楼的最高处向四周眺望,整个村庄一览无遗。同理,在广南村任何一个位置都能看到广南鼓楼。鼓楼的建筑结构让鼓楼的第一层成为了一个纳凉休闲的好地方,每天村里的人只要有时间就到鼓楼乘凉聊天,老人拉家常,小孩游戏嬉闹,乐此不疲。
在广南鼓楼的旁边就是以前广南村的古道,古道两旁建着木质结构的吊脚楼,这是侗族的传统民居。跟随着石板古道往巷道里走,一幢幢侗族吊脚楼屋顶冒着炊烟。传统的侗族人民还住着这些古老的房子。置身其中有种穿越过去的时空感,仿佛千年前侗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就在眼前。
广南村有一条小河从村中流过,一座石跳桥跨河而过,这座石跳桥把广南村的两岸连接起来。小河的水不深,时不时看到一两个村民在河里抓鱼,鸭子也会从石跳桥中间的缝隙中游过去,我最喜欢这样的画面了,这纯属于偶然遇得。我用长焦镜头把这一幕记录下来,最后拍到鸭子已经游去很远了才恋恋不舍停下来。
从石跳桥这里沿着小河往上游走,大概不到一公里处就能够见到兴坡风雨桥。兴坡风雨桥始建于清嘉庆四年(1799年),是龙胜各自自治县境内始建最早的风雨桥。几百年的风雨,现在风雨桥处处显露斑驳。但是桥的整体架构和桥内的梁枋、封檐板上雕绘的花卉、鸟兽等图案依然完整并清晰可见。兴坡风雨桥现在还在正常使用,许多村民每天还是通过兴坡风雨桥到河对岸进行劳作。兴坡风雨桥也连接着茶马古道,在长征初期红军经过广南村向湖南方向挺进。兴坡风雨桥见证了广南村很多的历史故事,这些动人的故事篆刻在石碑上矗立在兴坡风雨桥的桥头。
除了鼓楼和风雨桥,广南还有一种草编非遗远近闻名。为了了解这段非遗的发展历史,我们特地采访了广南草编非遗的传承人-王禹。据王禹老师介绍,草编最早是指草龙。那是在清末时期,广南村常常因为干旱而田地失收,那时的广南村民就想到了用舞龙的形式祈求风调雨顺。最初的草编是用一捆一捆的稻草扎成龙身,再用一捆较大的稻草当作龙头,整个草龙的造型相对粗糙。不过舞草龙的活动真的给广南村带来了充沛的雨水,田地也获得了丰收,舞草龙的传统也得以保留,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审美的提高,编草龙的工艺也在一直提升。现在的草龙已经栩栩如生了,还衍生了草狮、草牛等神话形象。现在草编文化在广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,每年在广南以草编为主题的活动更是层出不穷。
这次在广南的拍摄不是十分顺利,广南村和湖南通道各族自治县接壤。从龙胜各族自治县城到广南的路还在修建,路上泥石流和坑坑洼洼的路,给摄制组制造了不少的障碍。
广南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美丽村庄,广南的千年故事还在续写,我们有幸记录了广南村的部分历史和风采,我们深信:广南村的发展会更好更灿烂!